中新网12月5日电 “绿色金融与气候应对:中国银行业的角色与机遇”边会5日在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8次缔约方大会(COP28)中国角举行。中国银行风险总监刘坚东表示,中国银行愿与各方积极携手,以金融力量助力实现绿色转型,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本次边会由生态环境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中国银行业协会、中国新闻网主办,中国银行迪拜分行协办。
刘坚东指出,银行业金融机构作为低碳转型的促进者,在助力实现绿色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结合中国银行近年来在发展绿色金融过程中的实践探索,他分享了以下几点思考:
一是加强多边合作,坚持战略引领,筑牢绿色金融根基。推动全球经济绿色低碳转型发展,是时代赋予金融业的共同责任与使命。近年来,中国银行对外强化国际交流,已签署或参加PRB、TCFD等10余个绿色和ESG相关倡议及机制,积极融入全球绿色治理;对内坚持绿色战略引领,持续完善绿色金融治理架构和政策体系,制定覆盖信用审批、绩效考核、风险缓释等13方面20余项配套措施,从战略层面为金融支持绿色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二是支持产品与服务创新,提高绿色金融供给与需求的适配性。为引导资金流向绿色低碳领域,银行业需持续创新多元化、专业化、差异化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以增强绿色金融适配性。近年来,中国银行积极打造“中银绿色+”品牌,推出5大类数十项绿色金融产品与服务,覆盖贷款、贸易金融、债券、消费、存款、综合化服务等领域,满足客户多元化需求。截至今年三季度,中国银行绿色贷款余额突破2.8万亿元人民币,位列彭博“全球绿色贷款”和“全球可持续挂钩贷款”排行榜中资银行第一,绿色债券保持市场领先。
三是坚持底线思维,提高客户ESG风险防范与治理能力。气候变化背景下,金融机构应不断提升客户ESG风险管理水平,筑牢非传统金融风险防控屏障。以中行为例,已构建由业务部门、风险管理部门和审计部门组成的“三道防线”。明确客户ESG风险管理职责,开展客户ESG风险评估,加强授信和投资全流程管理,已在90余个行业授信政策中加入客户环境与社会风险管理的约束性要求。
四是激发内生动力,培育绿色金融人才队伍。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是绿色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保持长期竞争力的动力。中国银行积极搭建“十四五”绿色金融人才培养体系,预计到2025年将拥有绿色金融人才约1万人;积极开展绿色金融主题培训,已形成涵盖战略政策、金融产品与信息披露等8大主题的课程体系。同时,重视开展研究交流合作,《阿拉伯联合酋长国企业可持续发展报告》就是中国银行和阿联酋大学合作实现的一项研究成果。
刘坚东表示,绿色发展是全球可持续发展大趋势。作为一家负责任的国际化大行,中国银行愿与各方积极携手,以金融力量助力实现绿色转型,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完) 【编辑:曹子健】
城市“升级”的启示(评论员观察)
在有限的空间和资源中创造更多附加值,以优越的制度环境和文化土壤为发展插上羽翼,凭精细的治理能力提高居民归属感和幸福感,成为城市竞争力的关键所在
住房城乡建设部不久前发布的《2022年城市建设统计年鉴》显示,广东东莞的城区总人口突破1000万人,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继广州、深圳后第三座达到超大城市规模的城市。既不是省会城市,也不是经济特区,东莞缘何能跻身超大城市行列?从长周期解剖一座城市的发展脉络,能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找到共性规律。
城市的“扩容”,往往是产业集聚而后吸引人口涌入的结果。东莞的发展历程,一定程度上浓缩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经纬。1978年,全国第一家“三来一补”企业在东莞落地。自此,东莞充分利用区位、土地、人力、政策等比较优势,改革开放春风劲吹,制鞋、纺织、服装、玩具等产业迅速崛起,新产生的就业机会吸引大量农村劳动力涌入。传统农业县逐渐蜕变为“世界工厂”,甚至有了“东莞一塞车、全球就缺货”的说法。可以说,产业兴盛是城市发展的基石,是吸引人口聚集的“磁石”。
城市的“升级”,必须以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支撑。在城市人口快速增长中,东莞也遭遇了“成长的烦恼”,面临低端产业转型、生态环境保护、“大城市病”治理等一系列难题。弃老路,走新路,就得换思路。城市建设发展不能“脚踩西瓜皮,滑到哪儿算哪儿”,更不能捡到篮里都是菜,优化产业布局是突破口。东莞以创新激发城市发展新动能,顶住了外部冲击、走出了发展新路,推动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等行业达到千亿级规模。打造“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的城市特色,引导民营企业“增强信心、轻装上阵、大胆发展”,吸引了更多海内外人才向这片热土涌来。产业高端化、产值高附加,带来城市人口年轻化、人才高端化,推动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这表明,走高质量发展之路,一座城市才能增强韧性,永葆发展活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城市的核心是人,城市工作做得好不好,老百姓满意不满意、生活方便不方便,是重要评判标准。”人口持续增加,折射出人们对城市的归属感。放宽户籍限制,扩大惠民政策覆盖面,加快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近些年东莞持续推进的民生工程,也是深受市民欢迎的民心工程。无论职业、年龄,来到这座城市拼搏奋斗的人,都能享受教育、医疗、养老等城市公共资源。“我来东莞十七年,其中来图书馆看书有十二年……”一名外来务工者在东莞图书馆留言,感慨知识惠东莞、知识惠农民工,这令人真切感受到城市的温度。城市不仅是聚集人的空间,更是服务人的平台。为人才施展才华提供广阔舞台,为人们追求梦想免除后顾之忧,才能持续提升城市的吸引力。
东莞的发展历程,折射出产、城、人之间的深刻关联。在城镇化的“上半场”,有产业、有就业,就能比较容易地吸引大批人口涌入。如今,城市发展进入新阶段,拼的是更多生产资源要素的集聚、更多公共基础设施的配备、更多创新创业人才的扎根。在有限的空间和资源中创造更多附加值,以优越的制度环境和文化土壤为发展插上羽翼,凭精细的治理能力提高居民归属感和幸福感,成为城市竞争力的关键所在。只有立足资源禀赋、提升治理水平、涵养良好环境,才能更好建设和谐宜居、富有活力、独具特色的现代化城市。
在东莞,曾经有一个“辣椒指数”,指的是卖菜的阿姨能根据辣椒卖得好不好,更早感知经济冷暖。如今,正发挥同样功能的“咖啡奶茶指数”,反映出年轻创业者、科研工作者等为城市注入的新动能。城市的日新月异,离不开人的蓬勃向上。以“尽精微”提升治理效能,以“变则通”激活创新动能,定能不断实现个人奋斗与城市发展的同频共振。(人民日报 盛玉雷) 【编辑:房家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