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消息:长三角是中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2023年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5周年。在《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长三角地区“一极三区一高地”的战略定位。
其中,“一极”就是全国发展强劲活跃增长极,“三区”指的是全国高质量发展样板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引领区、区域一体化发展示范区,而“一高地”则是指新时代改革开放新高地。
5年来,长三角地区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共同推进《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从蓝图变为现实。
数说长三角:一体化融合 高质量发展
通过一组数据,了解长三角一体化发展5年来所交出的亮眼“成绩单”。
据上海海关统计,2023年1—10月,长三角地区进出口值达12.57万亿元,占全国同期进出口总值的36.6%,外贸规模创新高。
5年来,在这片35.8万平方公里土地上,2.36亿人口激荡出中国经济的“最强音浪”。数据显示,2022年,长三角41座城市的地区生产总值均超千亿。其中,上海、苏州、杭州、南京、宁波、无锡、南通、合肥8座城市已是地区生产总值“万亿城市”,上海更是以4.4万多亿元位居全国榜首。
2023年前三季度,长三角区域经济总量达22万亿元,以4%的国土面积、近17%的人口,创造了全国近四分之一的经济总量。
5年间,长三角“半小时生活圈”“一小时通勤圈”“24小时包邮圈”,“长三角人”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
新能源汽车 擦亮汽车产业高地“金字招牌”
从创新链到产业链,5年来,上海发挥龙头带动作用,苏浙皖各展所长、优势互补,携手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共同形成产业协作一体化新格局。
说起长三角地区,不得不提到的就是汽车,这里也是中国汽车的产业高地。如今,新能源汽车更是成为这里的“金字招牌”。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数据显示,2023年前三季度,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量达631.3万辆。其中,长三角地区新能源汽车产量超过260万辆,在全国同期产量中的占比超四成。这意味着,平均不到10秒,就有一辆新能源汽车在长三角地区走下产线。这背后,长三角各地的汽车生产企业是如何分工合作的?
新能源汽车“4小时产业圈”逐步形成
12月4日,在全国最大的汽车出口码头——上海外高桥港区海通国际汽车码头,3424辆国产汽车准备发往沙特、阿联酋、卡塔尔等共建“一带一路”国家。
长三角不仅拥有全国最大的汽车出口口岸,通过产业集群协同发展,长三角地区目前已经覆盖了动力电池、车载芯片、自动驾驶系统等智能汽车零部件的全生态链。一家汽车整车厂可以在长三角4小时的车程内就能解决所有配套零部件供应。
这是一家行业领先的智能驾驶计算方案提供商,是目前国内率先完成车载智能芯片大规模量产的企业。技术人员正在向我们展示的是电动汽车高阶自动驾驶系统应用。
如今,在长三角地区,集纳了一大批控制类、传感类、通信类、驱动类、存储类等多种不同类型的芯片设计高科技企业。随着长三角一体化的积极推进,长三角造车新势力蓬勃发展,正向更高阶的电动化和智能化汽车全速前进。
全球每10辆新能源车就有1辆搭载常州电池
上海提供的汽车芯片、软件组成了汽车的“大脑”,而从上海分别向西和向南约200公里的江苏常州和浙江宁波,则为新能源汽车提供了“心脏”和“车身”。
这家生产动力电池的企业,5年前,从国内其他城市搬到了江苏常州。长三角一体化战略推进的5年,也是这家新能源企业飞速发展的5年。
蜂巢能源所在的常州市金坛区,是长三角光伏新能源产业链最长、最全的地区之一。国内动力电池装机量排名前5的企业中,有4家在常州。动力电池生产有32个主要环节,常州覆盖了其中31个生产环节,产业链完整度高达97%。江苏常州2022年动力电池产销量占全国的五分之一。
江苏常州提供了新能源汽车的“心脏”——动力电池,而上海往南200多公里的浙江宁波,则为汽车提供了完成车身的一体化压铸模具。“4小时产业圈”内的宁波市北仑区,是目前全国最大的压铸模具及压铸产品生产集聚地之一。全国每生产10台车,差不多有6台就会用到宁波的生产模具。
随着技术创新,企业研发出的生产模具实现了新能源车电机、变速箱、电控装置外壳的三合一一次性压铸成型,每生产一套壳体只需要1分钟。节约生产时间的同时,还节省了上千个装配零件,成本也降低了25%—30%,帮助企业进一步降本增效。宁波市北仑区目前已聚集了超过110家汽车及关键零部件规上企业,工业产值去年已超千亿元。
全国出口每4辆汽车中就有1辆“安徽造”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和海关总署的数据显示,我国的汽车产销量已是全球第一、出口量全球第一。2023年前三季度,全国汽车出口338.8万辆。其中,安徽省汽车出口82.2万辆,全国出口每4辆汽车中就有1辆“安徽造”。
这一成绩的取得,得益于安徽当地鼓励优势整车企业、零部件企业共建共享海外服务体系、国际物流体系、供应链体系,加快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提振新能源汽车消费。
来自杭州的赵余杰正在和奇瑞的工程师讨论如何完善车载空调预约开启功能。赵余杰所属的公司,是一家专注于智能网联汽车通信产品和服务的高科技企业。得益于长三角一体化的发展,这家汽车服务商直接派员在安徽芜湖驻地办公。楼上做研发,再到楼下的车间直接进行验证,实现敏捷管理和快速响应。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的推进,在促进产业链高质量发展的同时,也让长三角的制造型企业跑出了“加速度”。
最新数据显示,2023年11月份,奇瑞汽车销量21.2万辆,同比增长111%,创下历史新高,产品已覆盖全球80余个国家和地区。
据合肥海关统计,2023年1—10月,安徽省电动载人汽车出口2万辆,同比增长了93%。把汽车产业作为“首位产业”的安徽,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的推动下,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不断得到提升。
借力长三角一体化 乘势而上打造汽车强国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的5年间,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在长三角逐步集聚、快速发展,新质生产力也随之加快形成。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长三角三省一市紧抓汽车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转型机遇,在一体化战略的推动下,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助力我国从汽车大国向汽车强国迈进。 【编辑:叶攀】
随着各地陆续入冬,呼吸道疾病进入高发时期。党中央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及时预判今冬明春呼吸道疾病总体形势、流行特点、发展趋势,采取有力措施开展呼吸道疾病防治工作,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每年秋冬季都是呼吸道感染性疾病的高发季节。近期,我国急性呼吸道疾病持续上升,与多种呼吸道病原体叠加有关。根据监测,目前流行的急性呼吸道疾病均由已知病原体引起,都有相应的成熟治疗手段,未发现新病毒和细菌导致的新发传染病。因此,公众不必过于担心甚至恐慌。
经过3年多的抗击新冠疫情斗争,我国积累了更为丰富的传染病防控经验,为应对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奠定了坚实基础。当前,我国的医疗资源、药物储备是充足的,应急方案、防控措施是得力的,完全可以做好呼吸道疾病防治工作。为了切实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眼下仍需广泛动员各方力量,统筹调配医疗资源,及时回应群众关切,做好健康科普宣传,让群众更加安心放心舒心地看病就医。
科学配置医疗资源,畅通双向转诊通道。近年来,我国大力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初步建立了“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模式。卫生健康部门积极做好分级诊疗,畅通转诊渠道,跨科跨院调剂人员,保障医用物资供应,推广互联网医疗,最大限度提高接诊能力。发挥医联体作用,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一般性感染的诊疗能力和重症识别转诊效率。进一步增加医疗服务供给,推进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儿科门诊应开尽开,根据患者数量分开午间、夜间和周末门诊,延长服务时间,不断优化挂号、检查、缴费等救治就诊流程,方便群众就医。
坚持中西医并重,发挥中医药防病治病的优势。中医药具有“简便验廉”的特点,在疾病防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抗击新冠疫情期间,我国坚持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筛选出“三药三方”等有效方剂,为疫情防控作出重要贡献。实践证明,应对急性呼吸道疾病,中医历来有着丰富的经验和突出优势,可以大有作为。要充分发挥中医药作用,普及中医药防治疾病知识,不断提升防治效果。
坚持预防为主,提高全民健康素养,倡导健康生活方式。要树立“每个人是自己健康第一责任人”理念,不断提高群众自我防护能力。有呼吸道症状时要做好防护,保持社交距离,避免家庭、单位内交叉传染。大医院人员密集,等候时间长,交叉感染风险较高,家里如有儿童患病症状较轻,建议首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做好流感等疫苗供应保障和接种服务,老年人和儿童等重点人群尽早接种疫苗,降低患病风险。做好个人防护,不带病上班,不带病上学,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人民日报 白剑峰) 【编辑:房家梁】